靠货币超发+房地产没有未来,趋势有大变化,看懂才能正确的赚钱

大猫财经
7天前 · 头条财经作者

海通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姜超是猫哥比较推崇的首席,虽然也经常被市场打脸……

但关于市场的整体走势他一直是看得比较通透的,最近的一篇报告非常好,猫哥重新整理了下推荐给大家,为什么?

因为他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这两年感觉很艰难?赚钱不易?因为发展的路径在切换,赚钱逻辑正在深刻转变中。之前成功的操作未来未必管用,要想多分一杯羹,对大时代的转变要有清醒的认识,很多时刻,选择比努力重要的多。

好,直接开始吧:

作者 | 姜超

01

最近大家都在讲一个段子,说A股2007年就达到3000点,如今也仅仅是3000多点(这几天还不到)。而在美国的1960、70年代也有类似的故事,1964年美国的道琼斯指数就达到800点,到了1981年还是只有800点,也是整整17年没怎么涨。当时涨的最好的是商品和房子。

当时美国社会里面是靠投机倒把的人发财,而老实干活的人吃亏。

尼尔森·邦克·亨特一度成为全球首富。他是靠石油发家,后来开始投机大豆,而最出名的则是对白银的投机。亨特最早买白银的时候价格只有2美元/盎司,到最高的时候白银价格涨到了50美元/盎司。

在1979年左右,桥水公司的达里奥认识了邦克,两个人一拍即合,因为发现大家都在买白银。当白银涨到10美元/盎司以后,达里奥就受不了了,然后就获利了结。但是邦克接着买,最多的时候邦克兄弟持有纽约商品交易所里面69%的白银。然后悲剧发生了,白银迅速跌到了10美元/盎司,而亨特兄弟破产了,从全球首富迅速变成一文不名。

能够做到全球首富就是奇迹,而能在一年之内败光也是令人惊讶。

02

美国1980年代发生的巨变,其实就是供给学派的改革。(这词有点熟悉吧)

当时里根成为美国的总统,开始使用减税的政策发展经济,给企业减负以提高效率。但是更为重要的是,1979年沃克尔成为美联储主席,开始大幅提高利率、收缩货币。

在1970年代,货币主义开始流行,弗里德曼的名言就是一切通胀都是货币现象,而这也极大地影响到了沃克尔这位新任美联储主席,他开始直接控制美国的货币数量,而且效果也非常明显。

在美国的1970年代,年均货币增速达到10%,到了1980年代就降到了7.7%,到1990年代之后又进一步降到了5.5%。而由于货币的大幅收缩,当时的美国弥漫了不安的悲观情绪。

桥水公司的达里奥就发表了好几次预测。

他的第一个预测是:由于钱没了,所以拉美经济即将崩盘,而拉美经济应声而倒,由于预测应验,他得到了媒体的热捧。

后来大家请他去美国国会去给总统和议员们做报告,然后他发表了耸人听闻的判断:“由于钱没了,美国经济也即将崩溃”,然后他就等啊等,结果没有等到美国经济的崩盘,而是等到了自己公司的崩盘。

03

美国人在80年代收缩货币之后,并没有等来经济崩盘,而是经济的再次起飞。

在美国的19世纪,整整100年中居然都没有通胀,原因是当时处于金本位时代,央行没法超发货币,结果这一百年的货币增速平均只有4.5%,但是经济平均增速高达4.1%。

在美国经济步入20世纪以后,美国成立了央行,废除了金本位,进入纸币时代,货币开始超发,结果经济增速并没有上升,反而降低到了3%左右,而这种现象在1970年代达到极致,货币增速达到顶峰,而经济增速降至谷底。反而是在1980年代以后,美国重新收缩了货币增速,结果经济增速没变,只是通胀走低。

但是货币超不超发,美国财富创造的方式有着天翻地覆的差距。

在美国1980年代以前,首富来自于石油行业、来自商品投机。

而在1980年代以后,商品和房子都不怎么涨了,比如油价30年才翻了一倍,房价也是涨涨跌跌,而80年代以后美国资本市场出现了空间繁荣,表现最好的是两大类资产:

一个是股市,尤其是代表创新的纳斯达克指数,30多年涨了30多倍。

另一个是债市,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在80年以后持续下降了30年。

在80年代以后,代表创新的微软的盖茨,亚马逊的贝索斯都先后成为美国首富。而巴菲特也一度成为美国首富,在于其一方面靠保险公司融资,享受了利率长期下降的好处,而又将资产投向股市的好公司,从而最大程度享受了资本市场向好的红利。

04

看完了美国80年代的故事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中国。

我们不看好靠房地产泡沫拉动经济的模式,因为这明显不符合常识。

常识是,世界上没有只涨不跌的东西,如果有的话大家都不用干活、靠投机就可以发财了。

常识是,没有国家能靠发展房地产成为世界强国,如果有的话人类社会就不需要任何技术进步、古代社会就会盖很多房子。

常识是,我们作为第二大经济体,房产价值不应该比美国还要多很多,而现在中国房产总值占GDP比重是美国的2倍还多。

因此,虽然过去两年的中国经济在明显改善,工业企业利润也有明显回升,但有一点始终没有变,那就是房地产泡沫。房价上涨在过去的两三年从一二线传导到三四五线,我们在去年不看好房地产,也被市场打脸。

但我们的观点不变,只要房价泡沫还在扩大,只要经济还是在靠房地产驱动,那就不可持续。

根本原因货币超发。(这个观点跟任大炮一样)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过去房价会涨那么多?其实不是靠信仰可以解释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超发。

在2007年,中国的广义货币总量只有40万亿,而2017年,中国的广义货币总量已经达到167万亿,十年足足翻了4倍还多。但其实还不止,因为没有算影子银行。十年以前的银行理财规模只有5000亿,十年以后翻了60倍达到30万亿,因此再加上影子银行以后,中国的真实货币总量其实是从40万亿翻了5倍到200万亿,平均每年增速17%。

因此,过去十年房地产泡沫的根源在于货币超发,货币十年翻了5倍,所以很多城市的房价就涨了5倍。

05

为什么会出现货币超发?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央行,其实不完全是央行的原因。

在07年的时候央行的总资产是17万亿,到2017年末是36万亿,只不过翻了一番,远远比不上同期商业银行总资产5倍的增幅。

尤其是在最近几年,央行资产几乎没变化,2012年末央行的总资产就接近30万亿,到2018年5月仅为35万亿。

相比之下2012年末中国商业银行总资产为130万亿,到2018年5月为253万亿,差不多翻了一倍。

央行投放的货币叫做基础货币,过去央行主要通过外汇占款发放货币,但是2012年以后外汇占款开始下降,所以中国央行发的货币其实已经不多了。因此,近几年货币还在超发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央行,而是在于商业银行层面。

最直观的数据,就是过去10年,中国商业银行的总资产翻了5倍,在2007年时只有50万亿左右,到2017年变成250万亿,平均每年增长17%,为什么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增长这么多?主要有两大原因:

▌1)因为经济主体举债过度

从2009年开始,中国各个经济主体就轮番举债,最早在2009年是企业部门开始大幅举债,到了2012年开始政府部门通过各种融资平台大幅举债,而2016/17年中国的居民部门又开始大幅举债。

中国商业银行各类资产里面最大的一块是对居民、企业和政府的各种贷款,在2007年时仅为31万亿,到18年5月为159万亿。

▌2)因为影子银行大发展

历史上的金融危机都与商业银行贷款发多了有关,无论是日本的泡沫经济、美国的次贷危机还是欧债危机,原因在于商业银行是个高杠杆机构,通常只有10%左右的资本金,其他的钱都是借的,如果商业银行借的钱太多、贷款又发放错了地方,就容易引发金融风险。

所以痛定思痛,大家发明了巴塞尔协议来规范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行为,核心内容是商业银行有多少资本金,就最多新发多少贷款。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长期约在12%,理论上能实现的贷款增速最多就在12%左右。

但是过去10年我国银行的资产年均增速高达17%,这说明其每年的资产多增长了5%,问题是这一部分资产怎么逃避资本监管的呢?

这就全部归功于影子银行了。正常情况下,商业银行的贷款要占用100%的资本,但是如果这笔贷款是银行发给银行的,那么就几乎不用占用任何资本了,过去10年大家就是利用这一点监管漏洞,发展出了巨大的影子银行。

有很多贷款是发向房地产和融资平台等高风险领域,按照商业银行的正常监管其实不能放,但如果能把这笔贷款放在别的金融机构名下,就会在报表里面显示为对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那么就变得很正常了。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当中,2007年时对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只有7万亿,到2017年最多的时候达到59万亿。而大量银行理财、信托、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等其实都充当了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通道角色,共同打造了巨大的影子银行,为中国的地产泡沫添砖加瓦。

06

但是,现在中国的货币超发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货币超发的水龙头正在被逐渐关上。

有一本书叫《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通过研究1929年的大萧条和2008年的次贷危机,他们总结出危机的一系列的共性,其中就包括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以及大众极端的投机心理、相信泡沫神话会继续。

书的作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智囊,针对货币超发,新一届政府不再制定货币增速目标,央行直接在货币政策报告中写出了“货币低增将是新常态”,监管层也祭出了“资管新规”的重拳,而这又直指影子银行,未来影子银行的规模只能下降不能增加。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最新的货币增速,可以发现货币超发的时代确实已经结束了。今年5月份M2的总量升至174万亿,但是同比增速只有8.3%。与此同时,银行理财、信托、券商资管等影子银行的规模都开始下降。从商业银行总资产来看,虽然18年5月的总规模达到253万亿,但是只比年初增加了3万亿,同比增速仅为6.8%,创下有史以来的最低增幅,不到过去10年增速均值的零头。

07

由于货币增速的大幅下行,确实会对短期经济运行构成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经济下行短期承压

毕竟钱变少了很多,而中国的房地产和工业经济发展又高度依赖于货币,因此未来经济下行的担忧很难打消。

▌2)债务违约的风险上升

下半年是企业债券和非标债务到期高峰,年内到期或回售的各类信用债本息合计约4万亿,远高于前5个月的2.36万亿;年内到期的信托资金达4.1万亿,远高于前5个月的2.1万亿,如果未来新增社融持续萎缩,企业债务违约的风险或将继续上升。

但也不全是坏消息,我们认为未来出现了三大希望:

▌1)无风险利率下行

一个非常重要的好消息是今年中国的无风险利率出现了明显下降,而且还是在央行没有放水的背景下实现的,而这主要由于债务违约。

过去大家买中国的债券,都习惯于跟买菜一样,把收益率从高到低排序,然后直接买收益率最高的,因为大家默认所有的债务都会刚性兑付。但是在今年债券大量违约之后,市场意识到债务是有风险的,国债是没风险的,大家开始愿意为安全资产付出更高的价格。

打破刚兑、无风险利率的下降对股市也有积极意义。以前大家都喜欢买垃圾股投机,但是如果垃圾公司都要破产了,大家就会发现拥有稳定现金流的消费、公用事业以及龙头企业其实拥有更高的价值。而且既然利率最低的国债都涨价了,那么稳定收益类资产都应该涨价。

▌2)房产将失去投资价值

房价暴涨的根源在于货币超发,在于过去10年中国的货币翻了5倍。如果未来货币增速长期降至7%甚至以下水平,再考虑到房子本身存在每年折旧带来的减值,那么房产将失去投资价值。

如果买房自住其实不用担心,但如果想靠买房投资发财,那么在钱变少了以后将很难找到接盘侠。

而只有在抑制了地产泡沫之后,中国经济才有希望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3)经济转向创新发展

过去中国处于工业化时代,由于人口红利和城市化的支撑,每年平均增加1000万年轻人、还有2000万农民进城,居民对物质产品的追求高涨,所以经济的主要目的是不停地生产更多的房子、车子、家具家电。对于我们的企业而言,只需要不停借钱,然后去生产更多的产品就行了。

而展望未来,中国人口红利结束了,每年减少500多万,城市化也接近尾声,没有那么多新增有效需求,如果还是靠举债来发展,还是不停地生产更多的产品,就会出现债务堆积、产能过剩和资产泡沫。

但是未来的中国经济不是不发展了,而是改变了发展模式。

我们的收入还在增加,老百姓还是会消费,只不过以前大家需要更多的消费,而以后需要更好的消费,未来美好生活的主旋律是消费升级,而消费升级要靠企业提高技术、靠创新来实现,而创新的基础是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研发,支持创新的制度是减税和股权融资、产权保护,而这一切其实都在发生。

08

为什么美国股市长期走牛市,为什么苹果、亚马逊这些企业的业绩那么好,这些公司无一例外都拥有巨额的研发投入,极高的研发强度,都是靠创新在不停创造价值。而相比之下,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A股上市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只有1.9亿人民币,仅为美国上市企业的10%左右。

但并非中国所有企业都不做研发,只是在A股上市企业的研发投入少,而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和美国企业相差不大,所以中概股也是研发创新驱动,也是股价长牛。

两年以前,我们开始改变税制,给研发型企业减税,按照最新规定,企业的研发费用可以乘以150%以后在税前扣除,这意味着企业研发投入越大,交的税就越少。

而研发投入少和体制有关,国有企业缺乏研发投入。过去在中国投资,大家有个经验总结叫做“买债券要买国企债券,买股票要买民企股票”。原因在于国企债券存在刚性兑付所以没风险,但正因为如此,导致国企的低效率,而股权是代表效率的指标,所以国企股权投资价值不高。为什么中国A股过去长期低迷,原因在于制度设计,我们当初设计A股主要为了国有企业融资服务,结果导致A股主要代表国企和周期行业,这些企业普遍没有研发创新的动力,而代表中国未来的优秀民企大部分不在A股上市。

09

但是,今年我们的上市制度出现了重大变革。

虽然发行独角兽CDR等确实在短期会冲击市场流动性,市场也担心会出现当时中国石油上市时的情况,但是这些创新企业和中国石油是不一样的,中国石油是周期行业,当时又发行在油价的最高点。而这些创新企业融资以后,资金主要投向研发、投向新兴产业,而研发型企业本身在不停创造未来的价值。

再比如说,今年我们开始养老金的税收递延试点,其实是通过税收优惠,帮助老百姓养老,把养老金投向中国的优秀企业,而减少大家买房养老,这样从长期来看也有助于中国经济转型。

所以,参照美国的历史经验,货币放水其实经济和资本市场表现未必好,而收缩货币以后经济和资本市场表现未必差。

收缩货币绝对是正确的选择,因为靠货币超发和地产泡沫是没有未来的,而收缩货币虽然会带来短期阵痛,但并不意味着经济崩溃,只要我们同时加大减税和鼓励创新的力度,那么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增速未必大幅下降,而且中国的资本市场反而将充满长期希望。

相关搜索
降准7000亿
房地产行业
房地产崩盘
任志强谈房地产
房地产联网
区块链货币

这家电商公司赚个盆满钵满 成立六年不融资的底气是什么?

每日经济新闻
6小时前 · 每日经济新闻官方帐号
“一个银行的副行长会亲自带队来走访小企业,就说明他们是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去设计自己的产品的,这就是网商银行区别于其他传统金融机构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鲜明特色。”面对记者,易辟电商CEO张玮俊这样感慨。

成立于2012年的易辟电商,在天猫超市、天猫旗舰店等多渠道运营方面具有成熟经验,服务农夫山泉、庄臣、维达等近10家国内国际知名品牌。目前公司在天猫超市方面销售体量稳居前列,并且拥有多个天猫官方旗舰店。2~3年前,蚂蚁金服旗下网商银行开展新金融产品,作为具有代表性的电商,易辟电商成为第一批使用者。用张玮俊的话来讲,“此后的两三年,改变了我们的发展轨迹。”

“传统金融机构与企业的经营属性是不太相关的。而网商银行的金融产品可以做到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完成数据的一个闭环。”张玮俊表示,我们完全使用了网商银行的整个的金融产品,包括今年到7~8个亿体量也完全没有融过资。

现象级产品来自与电商共创

“有团队、有业务,但是缺钱。”易辟电商在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曾遇到诸多中小企业通常遇到的难题。怎么办?网商银行的金融产品适时地出现,让易辟电商走出了一条特殊的发展路径。

易辟电商主营电商代理、电商营销,同时积极布局普惠中小电商的技术服务、数据信息服务和热门影视剧IP、经典IP营销,致力于为品牌企业+互联网提供一站式电商解决方案。

据了解,在供应链金融体系中,易辟电商主要应用到了三类产品。除了常见的信用贷款,易辟电商在旗舰店中,还主要使用了“提前收款”、“库存质押”两类金融产品。

一个是“提前收款”类产品。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购物-物流-收货确认-再打款”三部曲,网商银行可以根据后台的评分,算出大概破损、退款率、可能带来的纠纷的比例。当后台有物流信息以后,电商点“提前收货”,就可以把订单可以收到的钱收回来了。

还有一个是“库存质押”类产品。比如某个产品一个月交易是几百万元,但是到“双十一”可能到两三千万元,相应的仓库里就会备两三千万元的货。网商银行会根据系统的数据,判断现在的库存大概值多少钱,然后就可以以此进行质押。

使用这些新金融产品,对这些电商的帮助能有多大?张玮俊说道:“其实在开始,我们自有资金不够的情况下,比如提到的1.5亿到3亿,体量越大还要翻倍,就需要大量的业务的注入,所以那时候资金需求是比较大的。”

“在共创的过程中,我们会提出企业的诉求;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帮助他们去分析和我们类似企业的一个情况。”在张玮俊看来,基于这些金融产品在实践中的成功应用,网商银行产品是可以在更多的电商中成功推广的。

抛开资产、绑定经营属性的金融产品

作为新金融系统中的最重要的部分,供应链金融为处于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实现利益共赢。

据了解,较早进入探索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网商银行,与传统银行的供应链金融存在较大不同。传统银行是和资产相关的,但对于电商而言,本质上属于贸易商——存货很多、固定资产很少,网商银行的金融产品则是与经营属性相关的。

“网商银行的供应链金融,可以深入到你的商品库存,深入到上下游,深入到回款。”张玮俊称,但是传统金融机构的供应链金融只管资金的流向,如果没有固定资产抵押的话,就靠上下游关系和资金的流向来控制。

得益于阿里构建的完整生态链,蚂蚁金服精准搭建出从前台销售到后台库存的一整套评估体系。而网商银行基于大数据开发的金融产品,可以保证企业在一个体系内完成应用。“它(网商银行)知道为什么你‘6·18’要用钱,你‘双十一’要用钱比平时多,或者说我给你贷款比较有信心,是因为它还可以看到你的库存,看到你库存的周转,算到你要提前使用什么样的资金来扩大你的业务。”张玮俊表示。

就传统金融机构而言,除了不能够精准地获悉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在张玮俊看来,更大的担心是还款的节点。“传统金融机构的产品是整借整还的,每到一个时间点,我们就需要把他们的钱还掉。”在这一点上,网商银行的金融创新是:产品采用滚动式还款,根据中小企业自身经营的情况进行持续性的金融帮助。

一次拜访带来的信心

网商银行何以做到更贴近中小企业?张玮俊认为,他们是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去设计自己的产品的。事实上,找一些代表性的商家交流共创,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企业不停地反馈信息,而非闭门造车,这也是阿里与传统企业不同的一个特色。

张玮俊举例称,为了与企业共创金融产品,网商银行副行长金晓龙还亲自带队拜访企业。“今年2月份,他们来易辟电商拜访,3~4月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而我们根据这个解决方案在5月份开始扩建,‘6·18’后我们会进行新的人才的储备。”他强调,“就是那次拜访,使得我们对今年的发展特别有信心。”

“一个网商银行的副行长会亲自带队来走访小企业,也说明了其更贴近中小企业吧。”在张玮俊看来,网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关注为他们解决了实实在在的需求。“网商银行还会每隔一两周来拜访,很虚心地向我们商家请教行业问题,也在和我们交流各种各样的模块。这些项目若能一一落地,就能解决很多像我们这样的商家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网商银行的新金融,也带来了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改变。以易辟电商为典型案例,正是得益于适时地使用网商银行的金融产品,通过与网商银行的深度合作,改变了公司的发展战略。

“随着新零售时代的到来,眼前解决的是消费者的用户体验的问题,未来肯定投资的是95后、00后新的交易入口的问题,这是一个长期投资。”在张玮俊看来,而股权融资的弊端就在于,难以达成股东方和创业团队之间的平衡——投资方会要求企业不停地做利润,这可能会导致企业没有机会投资未来。

与业务相关的新金融,就能给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找寻新零售投资的入口。对于类似于易辟电商的一类传统代理商而言,发展到一定规模,且新零售即将到来的情况下,网商银行的解决方案为他们选择资金的计划和安排提供了新路径。

(实习生谢婧对本文亦有贡献)

每日经济新闻

运营人员: 杨亚茹 MX004

相关搜索
跨境电商怎么做
怎样做电商生意
工业品电商
电商新模式
电商订单系统设计
如何做电商

阿里巴巴曾鸣:今天的区块链,像极了1994年前的互联网

阿里巴巴曾鸣:今天的区块链,像极了1994年前的互联网

http://m.toutiaocdn.cn/group/6570899983573189123/?iid=35434133835&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29916183&article_category=stock

复杂美科技
2小时前
5月初的杭州区块链前沿技术中美交流论坛上,阿里巴巴商学院院长曾鸣指出,他认为区块链技术尚未成熟,就像是1994年以前的互联网,因此从目前看,它在商业社会能够创造的价值仍然无法估量。

阿里巴巴最近在区块链领域动作频频,5月8日,恒天然旗下的安佳乳制品成为阿里巴巴集团跨境食品溯源的互信框架合作试点第一批产品,阿里巴巴日前也宣布在澳大利亚和乳品公司及保健品公司合作,用区块链纪录食品生产履历。还在公益领域导入了区块链应用,例如推出“区块链大米”,用区块链纪录大米从农地到餐桌的每个流程,甚至在一年一度的”阿里日”上,讲解区块链原理的小故事。

曾鸣表示,阿里巴巴早在2013年便开启区块链的研究,目前阿里巴巴主要用在公益、食品履历和物流三个领域,其中又以食品生产履历溯源一块的应用最成熟。

曾鸣指出,区块链最大的价值是能够形成某种有共识的社群,目标是能够以相对自主去中心化的方式协同某种生产力。“区块链上的内生资产,也就是他的代币,不仅实现了对员工和股东激励。”曾鸣说,“这激励大家更早地参与整个生态的建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去中心化的网络,如何快速达到像是中心化平台规模的问题。”

但他同时也指出区块链目前的三大限制:

一、协议(protocol)不等于共识(consensus),共识不等于信任(trust):

你加入一个社区遵守他的protocol,这是非常弱的共识,加入一个区块链项目只是接受他的规则,而社区的规则怎么变化,则需要真正的共识形成机制,这才是大挑战,绝大部分社区都还没开始运营。

就算是共识,也不等于信任。区块链技术目前能做到的是真实不可篡改,还没有牵涉到任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人与机器之间的相信,而非人与人之间的相信。今天区块链所达到的规则的认同,离真正的能产生商业价值的共识和信任还有非常远的距离。

二、智能合约与智能无关:今天所谓(以太坊)的智能合约,只是合约的部分的内容可以程序化自动生成,然后自动执行。以太坊只是实现了众筹之后,钱怎么打进来的问题而已,智能合约只是实现了一个汇款的功能而已。

三、区块链过度夸大记帐的功能:区块链真正要创造的核心价值,是如何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记录信用的真实性,只是信任的最最低要求,平常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你要去跟银行贷款的信任,这是完全不同量级的事情。

区块链目前所实现的最大价值是全透明帐本,这在商业中的价值占比是非常有限的,大家可以想一下会计在一家公司扮演的角色,跟市场和技术比起来如何?所以我们现在过于夸大区块链记帐的有用之处。

另外,所谓的客观信息价值也是很有限的,你的机器把帐记清楚了,但是这也只说明机器记的信息是客观的,但是真正创造价值的是主观决策。

最后针对市场上泛滥的加密数字货币,曾鸣也表达了他的看法,他认为激励机制是整个区块链生态系中最重要的环节,但从监管的角度来看,通证(token)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当区块链从技术走到了发币,已经超越计算机的问题,而是经济学的问题,“今天无论是从区块链经济或从监管的角度来说,token都是最复杂的一个问题……,所以这也会创造很多社会跟监管的问题,但是这也是区块链经济之所以让人兴奋的地方所在。”

目前区块链只解决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信任问题,但还没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问题。

相关搜索
区块链到底是什么
区块链数字货币
区块链app
阿里巴巴市值
百度区块链
马云阿里巴巴

资本的狂欢与创新的落寞

资本的狂欢与创新的落寞

https://m.toutiaocdn.cn/group/6568604389701845518/?iid=35434133835&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29908883

砺石商业评论
6天前 · 头条科技原创作者
砺石导言:无论是一个个独角兽企业上演的疯狂融资,还是BAT等大企业不间断的并购大戏,这些资本狂欢都未能推动企业实质性的创新发生,而是在一场场资本狂欢的同时,企业的创新却开始落寞。

刘国华 | 作者

1

从北京回上海的高铁上,坐我对面的哥们一直在打电话,对话中时不时就会冒出几千万的投资话题。而我身后的哥们,电话也一直没闲着,谈笑风生中,听得出他的投资合作对象尽是皇亲国戚、金融大鳄。两位一点都不顾忌商业机密的坦荡兄弟,一度让我怀疑自己不配坐这二等座。

几位带着耳机的安静小伙子和小姑娘,要么刷着抖音、录着视频,要么看着股市的红红绿绿。坐我旁边一位做网络营销的小兄弟跟我讲,他看上了一家做共享篮球的创业公司,正在想办法拿一些钱跟着专业机构投一点。他谦虚地问我意见,但是他的眼神告诉我,他仅是告知信息而非真的在寻求答案。我微微一笑,只是告诫他投自己看得懂的项目,而不是因为别人都在投。

这大概是这几年里,很多人在高铁上经常看到的场景。资本的狂欢与浮躁,在这一节节的高铁车厢和“一级市场散户化”的奇异现象中,可见一斑。这让我似乎依稀看到古希腊悲剧作家欧底庇德斯(Euripides)写在舞台上的台词:“上帝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

2

前些年,很难进入大众视线的“投资机构”、“投资人”等概念,现在也从“隐性”转向“显性”,开始火起来。只要运气不是太差,就能随便在烟火缭绕的路边摊,边吃红红火火的烧烤,边听到一个个意气风发的“投资人”谈论他们令人神往的投资经。

一波又一波的投资机构像雨后的春笋,一夜之间大量涌进投融资市场。除此外,大量不甘寂寞的实体经营者卖掉实业,也开始做起投资人。不管资深的明星老腊肉,还是风头正劲的小鲜肉,都按耐不住资本狂欢的诱惑,李冰冰、胡海泉、黄晓明、Angelababy、鹿晗等都加入其中,Star VC、海泉基金、明嘉资本、AB Capital、清晗基金等明星投资机构一个个相继成立。

在专业机构和个人投资的推动下,中国的投融资市场洪流涌动,显得异常火爆,不管主流,还是非主流的基金都在疯狂地寻找项目、投资项目。经常听到有投资人讲,他们一年要看上千的项目,勤奋程度不亚于刚高考下场的娃。资本开始由原来几十万、几百万投,到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砸钱,都变得极其平常。

一个个火爆的热点项目,从共享概念,到人工智能,再到“凌晨三点不休息”的区块链,每轮融资之间的时间间隔被迅速缩短。投资者疯狂到完全不顾商业节奏,只想往热点项目里面放钱等着收割。摩拜最热的时候,很多投资人在日夜排队等着电话那头要他们送钱去。

一些普遍看好的“独角兽”项目,上轮刚融资结束就涨价几倍,马上又开始下轮新融资。这些以前看起来很不合理的融资速度,一度让投资者们还觉得不够快、不过瘾。在“人傻钱多”的这场资本的狂欢中,大部分等着收割韭菜的人成为被收割者,“贪婪”到“恐惧”在弹指之间顷刻转向。

3

在资本洪流的推动中,企业估值自然被一次次推高。10亿美金的小“独角兽”随处可见,百亿、甚至上千亿人民币的大“独角兽”也频繁出没。随手甩出中国当前估值最高的几十家企业,足可以让十多年前的金融大鳄们想破脑袋都想不出来,这么大的估值是怎么来的。

这是一个连一家淘宝卖家都可以站在全球制高点说融资故事的时代,他们说“连上互联网,就联通了全世界,做的就是全世界人民的生意”。这种勇敢的想象,也能让他们把自己的估值变得异常大。只是价值真正实现起来需要一些时间,需要一个个投资者们不断的接力,或者说接盘。

投资者们似乎忘了一个基本的常识:最终承接估值的消费市场,并没有一下增加几倍,甚至几十倍、上百倍。这就像,你可以尽管着迷于那些武侠电影中的绝世武功,但你必须得清楚那些功夫都是不符合物理定律的美好想象。很多热点的项目只是一场臆想中的“消费大跃进”,或者是一场布局者的“阳谋”。

在这场资本的狂欢中,很少有人注意到这跟创新有什么关系。如果有,也是在极力赞美资本对创新的推动力量。但是,我很少看到那些极具创新能力的“独角兽”是在有了资本后,才开始大力创新的。恰恰相反,它们真正的创新时间点绝大部分是在资本进入之前。之后,它们所做的事情,更多是配合资本烧钱去抢夺市场,然后一轮轮推高企业估值。

资本狂欢的同时,创新却在开始落寞。

4

资本对创新企业的狂轰滥炸,至少给企业在两个层面上带来了创新的懒惰:

一是让创新者误以为市场的快速扩展,是因为产品创新带来的,从而降低了进一步创新的努力。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把企业的思维从“烧脑”,到“烧钱”,再到“烧脑烧钱”的方向进化,而离产品创新越来越远。

二是资本短视与贪婪,推动企业开始以快速火拼的方式抢占市场,从而快速实现高价值的变现。在这种不由创始团队主导的运动中,创新被抛在脑后,公司的核心资源开始转移到非创新部门,甚至整个公司架构开始为资本服务,“不听话”的创始人被赶走是一种常态。

几年前,我跟秦朔老师一起去北京搜狐总部访谈张朝阳先生时,他坦率地承认:搜狐上市后,在资本的推动下,一切都是以公司的市值作为出发点考虑,时常深夜惧怕因市场表现不佳而被董事会赶走。这间接带来了搜狐对技术创新的忽视,为后来搜狐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任正非曾在伦敦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对西方记者表示:“股东是贪婪的,他们希望尽早榨干公司的每一滴利润。我们之所以能超越同业竞争对手,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上市。”

5

资本狂欢的参与者除了专业投资机构,自然少不了大企业,尤其是超大型企业的身影。只不过,他们参与游戏的方式,更多是以并购中小企业的手段在进行。

到2017年底,被我们认为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公司Google,做了200多笔收购。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使用的很多Google服务都是在被收购后被并入搜索产品套件中的。包括2005年以5000万美元收购的Android,2006年以16.5亿美元收购的YouTube,这几年又在大量收购人工智能、大数据类的公司。根据风投数据公司CB Insights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起,拿到融资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里有近一半(140家)都被收购了,其中2016年就有40家,而谷歌以11次收购的成绩位列榜首。

Facebook尽管很年轻,扎克伯格还被我们亲切地称为“小札”,但是也已经在不断向我们展示他们愿意花大钱进行收购的意愿。Facebook最大的一笔收购为社交软件WhatsApp,收购价格高达190亿美元。

通过这些收购,Google、Apple、Facebook、Amazon,以及中国的BAT、TMD这些超大型的公司,把全球最厉害的人才都网罗进去了。但是你可能会发现,一个又一个快速崛起的独角兽创新公司,好像又跟他们没有一点关系。

收购是一场资本的盛宴,也是大公司对创新的一种变相惧怕,亦或是对创新的懒惰与无奈。

6

乔布斯生前曾说:“收购意味着公司内部创新能力的衰竭”。

前几天我去携程网参观,讲解员在讲到公司发展史时说:“从2013年开始,公司的发展快速扩张,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买、买、买”。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直觉这是很多大公司创新能力开始下降的一个开始。

任何一个公司都要面临死亡,尤其是当他缺乏创新能力的时候,死亡就是摆在面前的悬崖。商业史上太多曾经被认为“太大而不会倒下”的大公司,最终都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了。于是,面对一个个崛起的创新公司,财大气粗的大公司只好凭借其强大市场地位和资金实力,开始大肆收购,以便继续宣称他们在创新能力的延续。

从大公司频繁收购创新公司的现象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三个简单的事实:一是科技独角兽的出现,基本上没有产生于那些拥有世界一流人才的大公司;二是即使像Google这种以创新著称的公司,他们提供的很多服务其实都是收购的外部创新成果;三是很多人才在大公司时默默无闻,但是一离开大公司后往往就会创造出世界级的创新产品。比如,Google旗下Blogger的创始人和产品经理辞职后创立了Twitter,几位从谷歌辞职的员工后来创建了Instagram。

在寻求创新能力延续的资本收购狂欢中,大公司的创新能力不升反降。这就像靠着“氧气瓶”呼吸的老人,虽在花钱延续生命,却失去了内生的活力。

7

从创新的角度而言,收购其实是大公司把创新从内部依赖,转向了外部依赖。

这间接造成了企业从高层到一线研发部门,都开始滋生创新的惰性情绪,而惰性往往是人类身上最难以去掉的本能,这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节约能量的有效方式。

这时候,高层往往会认为“手里有钱,创新不难;即使很难,买来再看”,而一线的研发部门,他们无须再去拼命,仅仅是把研发当做一项简单的工作,或外包研发业务,或者找理由拼命招人以分散工作量,缺乏必要的危机感。更多的研发部门在公司“买买买”的政策下,都开始寄希望于当市场出现潜在竞争者时,公司手到擒拿,快速买下,以减弱他们的危机感。

尽管收购开始意味着公司内部创新能力的衰竭,但的确可能这是大部分大公司一个不治之症:

如果大公司为了创新设立内部创新部门,自然会挑选一些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但是真正有创新精神的人是很少的,很多人都是在“表演式创新”,目的还是看着眼前的工资,因此这必然是一个大部分人没有创新精神的团队。这就造成两种情况,前者一旦做得差不多,就辞职走人,自己创办公司去了;留下来的人基本上就是那些习惯了大公司温床的人。所以,这里面本身就是两拨理念完全不一样的人混在一起,团队目标就很难统一,必然很难成功。

从公司角度而言,在内部从事创新的那部分人拿的一般也是月薪。而在没看到成果之前,公司是不会给他们谈回报的,认为项目还没影,谈成果太早。但没有未来的期望值,必然会影响内部创新者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本身的动力就不够。

另外,内部创新者往往也会受到各种限制,想放开手脚做的事在公司主流业务部门看来,可能就是没有意义或者意义不大的事情,难以得到很好的支持力度,公司一般都会把资源集中在能为公司马上带来现金流的业务部门。

而且有的创新产品一旦与现行公司的核心产品产生竞争,甚至威胁到核心产品生存时,还随时可能被踩死。最先研发出数码技术的柯达公司,其创新的数码团队就是被核心胶卷团队踩死的,因为后者当时能给公司带来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在资本隐性“权力”面前,创新往往会被残忍压制。这就像一场人人都熟悉的宫斗戏,哪怕皇子太有才能,威胁到已经册封的太子,命运都不会太好。

8

创新往往是在艰难环境下的产物,需要资本扶持,但非纯资本堆积的结果。

在资本的狂欢面前,必须为创新保留一个安静的角落。那些从车库、宿舍中走出来的,改变世界的伟大企业,足够让这句话不落空名。

对于大公司而言,创新往往是在不经意的安静边缘地方出现,比如微信就是在之前做邮箱的广州研发中心诞生的,而红得发紫的游戏“王者荣耀”则是由不太受人关注的成都团队做出来的,网易做电商的网易严选是邮箱部门产生的。

在资本的狂欢面前,如何为创新提供一个安静的空间呢?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如果设立创新部门(但个人并不建议设立),那么这个部门就要有足够的权力,少受公司约束。而且最好是这个部门独立运营,有自己的品牌,虽不求绝世,但求独立。财务方面,创新部门也要相对独立。要是创新部门还要去争取预算,就容易陷入办公室政治,效率很低。

创新其实最怕资本的干预,干预越多,压力越大。如果迫于资本压力,投资人说这个互联网产品三个月时间必须拉到了10万用户,否则就不投了。创业团队接下来就会怎么做呢?一定不会是专注在产品上了,而是去拉用户去了,然后他们就各种方式蹭资源、蹭流量,凑这10万用户。但是这些用户其实都不是有效用户,对产品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根本没有作用。

二是在成员选择方面,应该是非常具有创造力、精力充沛、目标明确的一群人。这些人的目标不是挣工资,但是他们也应该有合理的薪酬设计,项目成功上市的时候要给他们股份。

而且这个创新业务团队不能大,基本上3-5个人就行,包括一个产品经理,两个研发就差不多了。一个3-5人做不好的项目,30-50个人也做不好。小规模试错保证快速的迭代,如果一上来就是上百个人,组织结构搞得很复杂,团队就开始做管理了,创新对管理这件事是要谨慎的。

三是要寻求外部合作。顺风掌舵人王卫提出过一个公司设立“X部门”的想法,目的是为了加强企业间的联合创新能力。他建议每个企业都应该设置一个X部门,X部门专门负责跟各个企业对接。X部门之间可以互相开会,甚至可以到对方公司上班,比如顺丰X部门的人可以到腾讯去,腾讯X部门的人也可以到顺丰来。各个企业共同搭建这种X部门,一起把所有的优势结合起来,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做出更创新的产品和服务。

四是要鼓励内部竞争。同一家公司的两个团队同时做一件事情可不可以?一般来说我们觉得不行,因为资源浪费嘛。但是你要知道微信的出现就是内部竞争的结果,当时同时在做微信的大概有三四个团队,最后张小龙的团队杀出来了。

9

共享单车是一项中国式原创创新,但是一次次资本狂欢之后,再无创新;一场场外卖平台的收购与合并,只是把平台做得更大一些而已;不论是滴滴与快车的资本争斗,还是滴滴与美团的拼杀,资本疯狂之后并没有带来更好的创新体验。

资本狂欢带来的新竞争不是指向更创新的技术、更好的体验,而是发疯似的朝着不可持续的“烧钱掠夺”,加上一场场形象堪忧的公关口水战的路在走。种种低劣的资本拼杀与创新无关,甚至与消费者无关。资本的注意力几乎全部放在如何一次次推高估值,早日收割增加数倍的投资。

好项目不缺资本,却因为资本急于变现,而缺少对创新的持续推动。从这点上,华为不愿意陷入资本狂澜而不上市的深层含义,或许是想保持他们能持续维持创新的安静。五年前,雷军说小米五年内不上市,也可能是提醒自己这是一个对安静创新的时间忍耐期限。但愿即将迎来资本狂欢,或已经是在资本推动下不得不上市的小米,能不忘初心,在资本的追逐中继续安静做一些创新。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布鲁克斯讲到一件事:他有一次听广播,听的是1945年的一次节目。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同盟国终于打败了轴心国。一群社会名流在节目里谈论这件事。这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理应痛饮狂歌。但是参加电台广播节目的嘉宾都很平静,他们讲的多的不是同盟国有多么伟大。相反,他们都在警告自己,不能过于陶醉。听完这段广播,布鲁克斯打开电视。他看到一场橄榄球比赛的现场直播。比赛快要结束了,防守队员刚刚拦截了一个球。从电视镜头可以看到,防守队员欣喜若狂,欢呼雀跃。

这是一个巨大的反差。

狂欢的背后往往是短暂的欢愉,而真正让人安静下来的,恰恰是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希望更多的企业应该逼自己的“质”上进取,而不是在“量”上贪婪。

资本的狂欢,不要忘记创新的落寞。

相关搜索
资本的狂欢
落寞的歌诗图
最落寞的一句话
徐新今日资本
落寞微信头像
一个人的资本

有多少企业是被小白兔员工和垃圾人耗死的?

有多少企业是被小白兔员工和垃圾人耗死的?

https://m.toutiaocdn.cn/group/6570719184794157571/?iid=35434133835&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29908390

策划界
12小时前

近日,奇虎360周鸿祎的一条微博又火了,微博中关于公司要定期清理“小白兔”员工,以及后来朋友圈中“垃圾人”更要扫地出门的言论,再次成为热门话题,引来多方骂战,有言辞激烈的人身攻击,也有客观理性的深入剖析,引起了很多人的思考,包括笔者。

就周鸿祎本人而言,笔者也不太喜欢,对他的很多言论也都不敢苟同,但周这次对公司里“小白兔”和“垃圾人”的观点笔者却非常赞同,也是笔者最近刚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因此,风波过后,笔者有必要顺着周的微博,结合自己的思考进一步深入分析一下,以表示对这类观点的支持,同时也为更多的企业管理者提供一些参考。

提示:如果你的公司或你任职的公司成立不到3年,人数不到100,人员流动率还高,直接跳到倒数第二节。

周鸿祎发微博是在博眼球吗?
一说起周鸿祎,离不开“颠覆”和“大炮”,一向语出惊人的他,常常因各种颠覆言论成为舆论焦点,但这次的微博,显然不是为了博眼球,更不是炒作或秀观点,他是真的遇到问题了。

3Q大战之后,BAT在各自核心领域继续独领风骚,发展势头强劲,更有京东后来居上,而曾经风光无限的奇虎360,却后劲不足,从一个互联网踏浪者渐渐走向平淡,不仅鲜有像样的创新产品出现,还常常被各种舆论风波困扰,似乎已很难再和曾经的对手抗衡,只能吃老本。

周鸿祎之所以在微博和朋友圈中连发清理小白兔和垃圾人的言论,并不是对普通员工的轻视,其实是对公司发展困境的一种无力怒吼,是对真正的人才的渴望,他深知企业的一切都是由人才决定的,一旦公司的制度和文化出现问题,真正的人才开始流失,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形成他所说的“死海效应”,劣币驱逐良币,核心岗位逐渐被“小白兔”掌握。对大公司而言,一旦形成这种局面,恐怕就积重难返了!

大部分公司都是怎么死掉的?
所有公司都和人一样,是有生命周期的,一个公司从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到最终的衰退和消亡,短的可能几年,几个月;长的也许几十年,几百年,但无论时间长短,最终每一个公司都会走向消亡。

但影响公司发展和消亡的原因却与人的生老病死有本质不同,人的出生和死亡是一种自然规律,是人类无法改变的,而公司的生命却是由人决定的,而且是可以人为控制的,理论上讲,如果一个公司的大多数员工足够优秀,这个公司是可以永存的,可惜的是,大部分公司的生命周期都没有人的长。说到这,就要回到“小白兔”和“死海效应了”。

一个公司的衰退和消亡,直接原因一般都是产品滞销、市场萎缩、资金链断裂、技术革命等,其实本质都是人出了问题。

一个公司能从初创期步入快速成长期,说明最初公司创造了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服务属于无形产品),并能通过优于竞争对手的价格、渠道和体验,让消费者获得产品。但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消费需求的转变,以及技术的不断革新,每一种产品的销量都会由快速增长转变为缓慢增长,并渐渐出现市场萎缩,甚至被其他产品代替或革命。因此,基业长青的公司,都少不了一只出类拔萃的人才队伍,能在产品疲软时,不断创新,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并准确把握消费需求,推出新产品,从而持续保持领先地位,让公司永远处于成长期。

很多人看到这可能会说,人又不是神,怎么可能永远保持领先呢,是的,这就是竞争的残酷,这就是为什么那些跨国巨头公司也会在一夜之间倒闭的原因。99%的公司能有一次或一个产品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就已经很成功了,不是每个公司都有机会做BAT,大部分公司的生命周期很可能就是初创产品的生命周期。

“机遇+成功的产品+资本”就可以成就一个公司,但公司成长起来以后,能让企业保持领先的只有产品、技术和对消费需求的把握,而这些都来源于真正的人才。奇虎360作为以创新和颠覆著称的互联网企业,曾经接连推出颠覆行业的产品,盛极一时,并具备了与BAT分庭抗争的实力,但却很快趋于平淡,没能像BAT一样继续保持活力和高速增长,这其实是陷入了大公司旋涡(即一个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就会陷入一种船大难指挥的状态,帮派林立,前辈横行,人人居功自傲,不可一世,表面一片祥和,实则暗流涌动,有事业心的人才大量蒸发),也就是周鸿祎说的死海效应。而一旦大公司进入这种状态,很快就会积重难返,靠吃老本存活,并逐渐走向萧条。

因为这种状态的公司,人才虽难以存活,但却是小白兔的天堂,寻求安逸,又想要大公司光环的人会通过各种渠道,甚至凭借七大姑八大姨大量涌入公司,并开启自己的小白兔养成记,等待与公司共存亡。

(说到这,很多人难免会联想到国企,但有垄断资源的国企,靠小白兔可以过得很好,并不需要太多人才,需要的是稳定,因为没有竞争。)

什么样的员工是小白兔?
周鸿祎的微博遭到很多人的批评,尤其是类似360员工的批评,并不是因为周说的话太过分,而是他对小白兔的描述,似乎与大部分员工的画像都是符合的,这刺痛了很多人敏感的虚荣心,觉得像是在说自己,就必然会反击。

究竟什么样的员工才是小白兔呢?小白兔都应该被清理吗?

周鸿祎在微博中是这样描述的:能力差的员工倾向于留着不走,他们也不太好找工作,年头久了,他们就变成中高层了……

翻译一下,周认为的小白兔就是那些能力一般,还不求上进,在公司里混日子、熬年头的员工。笔者认为这样的描述固然会让能力强、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才感到大快人心,但描述的有点太过笼统,也容易让部分有才干、有志向、正在默默付出的人躺枪。

为此,有必要对小白兔员工进行更加明确的界定或描述,尤其是对小白兔行为的界定。其特征如下:

能力一般:无口才有嘴才,光动嘴不动手,常把“你只需要去执行”挂嘴边。小白兔员工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力平平,基层的小白兔由于从事的工作比较简单,往往表现的不太明显;一旦年头久了,进入中高层,这种特点就会非常明显。由于能力一般,这类员工往往难以独立胜任具体的工作,时间久了,就会养成很多嘴上功夫,抢话说,占据舆论制高点,一旦发现别人的小错误就会极力放大,以贬低别人、突显自己。一旦有了下属,这类员工就会以领导自居,不再从事具体的工作,只把一句“你只需要去执行”挂嘴边。

混日子:小白兔都胸无大志,人生目标就是求安稳,顺便往上爬,因此会表现出混日子的状态,表现在工作中,往往就是按部就班、十年如一日,排斥一切创新和改变,工作往往都是点到为止,如非外力介入,绝不追求完美。不仅不会主动工作,就连职责内的工作也是不求上进。

熬年头:无论天崩地裂,只要正常发工资就与公司共存亡。小白兔深谙职场之道,只要上级走了,自己就是上级,因此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一般都会极力主张论资排辈,一旦熬到了一官半职,就会对上谦卑,对下处处显官威,深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领导。

兢兢业业:这也有错?可能很多人不太认同,确实,如果是真正的兢兢业业应该是好员工。但是有一种兢兢业业叫不能胜任,很多熬久了的老员工,虽然没有混子日,但也不求上进,无论工作多少年,只有对工作和人情世故的熟悉,没有能力的提升,当这类员工进入关键岗位后,其能力并不足以胜任工作,虽兢兢业业,也仅仅是维持工作,并不能带了创新和改变。如果一个公司大部分关键岗位都是兢兢业业但又能力平平的员工,就会形成一种内耗,如同一条传送带大部分工序都出了问题,生产出来的产品必然是废品。

此外,兢兢业业的小白兔太多,还会造成一种假象,每个人都在加班加点工作,忙的风风火火,各项工作却总是拖拖拉拉,没有结果。

(在此,笔者想替高效的员工和公司说一句,那些天天加班的员工一定不是好员工,他们可能是小白兔。偶尔加班是工作需要,天天加班一定是效率低下。除了体力劳动行业(包括码农),天天加班的公司很难在市场竞争中久活,互联网公司也是如此。)

(同时,笔者还要下一个比较绝对的结论:在一个公司工作十年以上,从来没换过公司的人,创始人和持股员工除外,一定不是人才,90%是小白兔。)

罗列了小白兔员工这么多劣迹,笔者并不是想得出一个小白兔员工该被清理的结论,反而笔者认为,此事当慎重,一是,并非每个公司都能招到人才,小白兔可能是很多公司最好的选择;二是,笔者认为还有一类员工更应该被清理,他们对公司有害无益,笔者称之为“垃圾人”。

周鸿祎发微博之后,又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关于“垃圾人”的评论,说垃圾人比小白兔更可怕,做出的产品都是垃圾,既然是垃圾就要彻底扫地出门。但笔者觉得,周所说垃圾人其实还是小白兔,都是能力不足的员工,他们也许不是人才,但也不是坏员工。笔者认为,很多公司还存在一种真正的垃圾员工,这类员工人数虽少,但其危害性极大,和毒瘤一样腐蚀着公司,他们才是最该被扫地出门的。

什么样的员工是垃圾人?
客观讲,任何人都没有资格评价别人是什么人,更没有资格给别人的人格定型。但是,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超出一定范围,那就另当别论,例如杀人放火、奸淫掳掠、坑蒙拐骗,还有“小人”。

这些人,谁都可以评价,谁都可以唾弃,谁都可以说他们是垃圾,是败类,是坏人。因为,他们的行为不仅作践自己,还危害别人。一个人的行为一旦开始危害别人,Ta就失去了人格,不再值得被尊重。当然如果能改过自新,立地成佛,也可以被重新接受。

公司中的“垃圾人”也是上述坏人之一,因此可以口诛笔伐一下,笔者认为把他们归类为“小人”比较合适,因为大多不敢违法乱纪,只是干些背后使坏、损人利己的事。胆小者嚼嚼舌根,煽个风,点个火,造个谣;胆大者使个绊,拉个帮,结个派,利用合法手段陷害一下同事。这类员工往往数量稀少,且大多欺下媚上,鬼话连篇,厚颜无耻,所以不容易被高层察觉,但在员工内部却臭名昭著,大部分员工为了不惹一身骚,都是避而远之。但也不乏一些中高层利用这类员工去排除异己或达到个人目的,这也是这类员工居然有生存环境的原因。(社会,社会)

这类垃圾人不需要笔者描述,想必大部分人就已经往事重现,恶心至极了,所以笔者就不多写了,只是提醒企业管理者,一个垃圾人对公司的危害,胜过一万个小白兔,一个公司一旦被垃圾人渗透,真正的人才不仅会被秒杀,就连小白兔恐怕也难以幸免,公司的文化和制度也会蒙上一层屎臭味。

中国固有观念对企业的毒害
其实就国内公司而言,大部分公司都是以小白兔员工为主的,要做到清理小白兔员工,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用人观念的误导,都是管理者自己的选择。

在中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认为一切都要达到平衡、互补才是最好的。身体需要阴阳平衡,人才需要能力互补,就连婚姻也要性格互补,其常识之匮乏无以言表。

人才互补观点中,最出名的就是所谓的西游记版和三国版“团队理论”,还有更荒唐的“一山不容二虎”论,总有人借着历史典故给自己壮胆,到处胡说八道、坑蒙拐骗。可笑的是很多人还把这些歪理当做葵花宝典去修炼了。

这些用人观念中,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认为一个所谓的好团队,不能全是精英,还应该有普通人,有能力差的人;有内向的人,有外向的人;有爽快耿直的人,有会溜须拍马的人……有孙悟空,也要有猪八戒和沙和尚。真是狗屁逻辑!中国人缺乏逻辑思维真是普遍现象。

如果按照这种用人逻辑,一个公司怎么会有人才?必然都是小白兔。一个能力强、效率高的员工,怎么会愿意和一个效率低、拖后腿的员工一块共事,这不是在浪费生命吗。公司的任何一项业务,从计划、组织、执行,到控制和反馈,都是一条无形的流水线,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高效运转,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一流的人才,而这条流水线的最高效率,是由效率最低的环节决定的。也就是说,一个所谓的能力互补团队,不仅不是最优配置,而且是最烂的结合,这个团队的效率就是由那个能力最差的成员决定的。

如果有可能,同样的成本,一个公司只选择一流的人才,才能打造一个高效、和谐的团队,而不是去搞什么能力互补。这不仅是因为高效的人更愿意和高效的人一块共事,还有一个和人性相关的规律:越是有才能的人越爱才,越是无能的人越妒才,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很难想象,狼和狐狸和小白兔一块捕猎进食。

最最该清理的还有HR中的垃圾人
每个公司的老板在发表关于公司员工的言论时,总是拿技术、销售这些一线部门来开刀,认为公司的各种问题都是这些和核心业务最密切的部门造成的,是他们能力不足,效率不够,其实深入分析一下,直接原因或许是这些部门的问题,但究其根源可能就未必了。

笔者认为,根源在于人力资源部门。

如果一个部门的业务有问题,是这个部门自己的问题,但一个部门的人有问题,甚至整个部门的人有问题,那一定是人力资源部门和选人制度出了问题。

小白兔员工一开始就是小白兔员工,不是优秀员工变成的,如果一个公司到处都是小白兔,说明公司的人才选拨制度或HR的选人标准是倾向于小白兔的。因此要清理,首先应该清理的是人力资源部门。

很多公司的管理者觉得人力资源部门就是职能部门,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因此公司一旦出现问题,很少会想到和人力资源部门有关。其实,这些管理者都低估了人力资源部门的作用,很多问题都是从人力资源部门开始的。

在中国的商业价值观中,“术业有专攻”并没有什么地位,大家都不相信专业,也不信任职业经理人,因此对人力资源这种职能部门,很多管理者觉得自己全都懂,没什么专业可言,

在给人力资源部门安排人员时,要么随便选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本科毕业,知道六大模块就行;要么找一个所谓人脉资源广的资深HR,给公司挖一些人来,却从来不看重他们的专业背景和水准。

自然,真正专业的HR就没了市场,HR的专业性自然也就不被重视了。一旦企业的HR都是些半路出家和江湖杂耍的大仙当家时,试问,公司怎么可能会有人才,能有小白兔就不错了。

笔者曾接触过一些既没有专业知识,也没有职业经验,更没有职业操守的所谓HR,笔者将他们统称为HR中的垃圾人。

他们可能至今也搞不懂什么叫人力资源,招聘网站都不一定用的熟,但却有一套让他们自己感到自豪的门路,比如加入所谓的HR专业群,去交换简历(他们都不知道这是在倒卖个人信息)。再比如,不顾公司的用人标准,只根据自己的喜好筛选自己同校的、同地区、甚至认识的人优先推荐。一旦HR有这种行为,试想公司招进去的人会是什么局面,必然是小白兔一窝一窝的,垃圾遍地。

还有一种更恶劣的HR,越俎代庖式的,这些所谓的HR大概是因为搞不懂人力资源和县太爷的区别,因为没有人力资源的专业常识,常常把自己当县太爷,一副我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心态,全凭感觉招人,全凭心情留人。招技术他认为自己比技术更专业,招市场他认为自己比市场更懂销售,却从来不涉及人力资源的专业考核。让这类HR中的战斗机给公司选人,必定招来的是一堆垃圾,偶尔有个迷失的人才,一见面也被吓跑了。

因此,笔者想提醒公司的管理者,当你发现人出现问题的时候,你最应该想到的,是及时清理HR中的垃圾人,让真正专业的HR去把好人才第一关。才能治标又治本。

小公司怎么办?
之所以让身处小公司的读者跳到这一段,笔者是想告诉大家,对小公司而言,根本没有太多选择。原因有二:

其一,刚成立的公司,无论荣誉、薪资、还是发展机会,都没有竞争力,还可能随时关门大吉。因此,能招到人有时都是问题,就不用说挑人了。对这类公司来说,能多招点小白兔就不错了,人才可遇不可求,主动招是很难的,除非人才主动找上门。

其二,小公司鱼龙混杂,部分小老板本身就是草莽一个,谈何招募人才。现在的大环境,一个公司能发展壮大至少说明公司的管理者在能力、思想、境界上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否则早被市场淘汰了。但小公司就不一样了,任何人都可以成立,甚至很多人就是奔着违法目的成立的,因此,和给这些公司谈选拔人才实在是对牛弹琴。

笔者并不是想贬低所有小公司,毕竟每个公司都是从小公司做起的,所以针对那些真正的创业公司,和那些真正有梦想并投身到创业公司的人才们说一句,向你们致敬,笔者与你们同在。

对创业公司而言,虽然没有太多挑选的筹码,但是,人才的问题有时比大公司更重要,因为一旦仅有的核心人才流失,可能就意味着公司要黄了。因此,笔者认为在选人用人方面,一定要守住两条底线:一是绝不让垃圾人进来,二是,尽可能的为真正的人才提供足够的空间,因为他们能来一定不是因为你的给的钱多或股权多,他们是为了和你一起实现梦想。

小白兔和垃圾人无法生存的制度环境
公司变成一个只适合人才生长,小白兔和垃圾人都无法生存的城堡,当然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是对大公司而言,公司的文化、氛围、环境,要保持一种绿色、健康的状态是很难的。因为无论任何环境,一般坏人都更容易抱团,好人更喜欢沉默,最终都是劣币驱逐良币。所以,必须有一套系统、完善、科学的制度设计,也只有这样一种制度的建立,才可能建立这样一种适合人才生长的环境。

公司的制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已经超出了笔者的能力范畴,笔者就不班门弄斧了,在此,笔者仅提出几条建议供大家参考、讨论。

1、职务晋升只以能力为衡量标准,不论资排辈。绝不优先从内部选拔,无论公司内外,有能力者上,这不是冷酷,这是对人才负责。报答员工的最好方式,不是优先照顾老员工,而是给每个员工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

2、招聘新员工,不管是选拨,还是录用,每个环节都不能由一个部门、一个人说了算,标准也要由3个以上部门制定。

(1)人力资源部门、用人部门、第三方部门共同制定用人标准。

(2)人力资源部门和用人部门分别通过各类招聘渠道发布招聘信息,初选面试员工。

(3)人力资源部门、用人部门、第三方部门共同面试新员工,并由5人以上投票决定是否复试或录用。

3、选拨新员工,把价值观和人品作为第一考核标准,并设计考核问卷,中层及以上员工入职前一定要和高层领导面谈,谈价值观、谈人生、谈梦想、谈未来。

4、对垃圾员工绝不留情,第一时间清理。对小白兔员工,基层员工优先改造、激励,中高层员工发现之后立即清理。

5、永远只选能力最佳、人品最好的员工,不要所谓的沙僧和猪八戒。

相关搜索
小白兔员工
小白兔乖乖儿歌
小白兔小视频
周鸿祎小白兔
职场小白兔
企业小白兔

构建在区块链系统上的Token经济设想

构建在区块链系统上的Token经济设想

https://m.toutiaocdn.cn/group/6570846364979167752/?iid=35434133835&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29905160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小时前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官方帐号

1. Token经济出现的历史必然性
在现有的经济体系中,市场交换的基础是私有产权,即法律以所有权的形式把权利指派给特定个体,明确界谁在法律上拥有什么。确权的方式为法律,而法律在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有大量的人工干预(陪审团),有漏洞可寻。而且多中心化和冗长的产权交换流程(不动产或汽车)无法让确权和执行绑定在一个原子级的操作中(技术角度即封装在一个事件中,要么成功要么不执行),因此才会出现众多的老赖。

清晰界定并严格执行的产权能够促进现存稀缺资源的有效使用,而社会经过漫长的发展,目前的中心化确权制度,已经无法安全有效地覆盖到价值交换的各个领域。随着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和线上聚类的便捷性,不同价值观的人群需要独立的价值体系,人们也在不断地尝试,比如Q币、积分、会员卡、购物卡等,但都没有脱离中心化的桎梏,而随着比特币的火爆,走进大家视野的除了底层的区块链技术,还有Token经济体系。

2. Token是什么
2.1 Token的定义
Token英文释义为代币;令牌,现在得益于通证派的不懈努力,国内普遍翻译为“通证”,通证派对它的定义为:可流通的加密数字权益证明,是基于价值互联网的可信任的价值共识的数字化载体。意味着现实世界的各种权益证明(股权、债券、积分等)都能以Token的形式,放到数字世界里流通。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可以想象成黑客帝国或者绿洲里的货币,不同的是,Token代表着对应角色在真实世界里的权益,有价值支撑。

2.2 Token的三个层次
数字法币:

主权或超主权货币;
由国家信用背书,行法币功能;
将引发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系统根本变革。
有人可能会将数字法币和电子支付混同,两者的发行权都为央行,但电子支付的核心其实是依托现有的银行账户,通过数字的流转实现了价值的转移。用来支付的账号上显示的数字,更像是银行授予你支付和提现的信用,而真实的货币一直躺在银行里。数字货币因为本身的数字属性,所以价值转移和货币转移能够同时实现,钱包里的数字代表着实际的价值。

数字货币:

社区内代币,由社区成员共同背书;
在社区内充当价值计量、存储和交换媒介;
可自由兑换为其他数字货币甚至数字法币。
如ETH和EOS等公链Token。

通证:

由个体或组织发行;
代表一定范围内的价值共识,特别是可兑现、可交易的商品、服务及权益;
有内在价值。
其实还有一种,就是没有价值支撑的空气币,虽然市面上现有的Token大多数都属于此类,但不在本次讨论范围之内。而数字法币也由于其特殊性,暂时不做深入探讨。

通证的价值:

一直在说通证需要真实的价值支撑,价值又是如何体现在Token中的?

首先,Token要有物权属性,能够代表使用权,可交付实际物品或服务;其次,Token有流通属性,至少在生态内是硬通货;最后,在具备前两者的基础上,自然具有投资属性,代表收益权,未来可以持续产生收益,升值空间随着前两个属性的增加而升高。

以ETH为例,享受公链提供的基础服务,在以太坊上运行智能合约,需要燃烧用ETH购买的Gas,因此持有ETH即意味着拥有调用以太坊系统资源的使用权,这即是其物权属性; 而当生态内应用增多,不同应用间基于ERC-20协议的Token都需要通过ETH来进行生产资料的交换(包括ICO也使用ETH),此时ETH也具有了流通属性;ETH虽然每年增发貌似降低了其投资价值,但考虑到其生态中应用的数量多,每个应用都需要燃烧Gas,而且以太坊即将转为POS机制,会造成很大一部分币为了掌握投票权被保留且希望获得更多投票权的节点会大量买进而推高币价,因此ETH也具有了投资属性。

3. 区块链和Token的结合
3.1 两者相互依赖
缺少区块链技术作为一致性和安全性保障的Token无非是Q币、蚂蚁积分,而缺少通证激励体系的区块链,也无非是分布式存储技术,区块链和通证思想相互成就了对方,只有和区块链技术结合的Token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通证。

区块链以密码学为共识基础,其去中心化、分布式存储特性为通证提供信任基础,使认为篡改记录、阻碍流通、影响价格的难度指数级提升,对通证代表的权益提供了可靠保护;同时区块链也是适合于进行价值交换的基础设施,价值的载体是通证,交换的基础是高度可信,这样的系统之间摩擦很小,通证的流通速度越快,也就具有越高的价值。

3.2 两者的结合方式
区块链和通证构造的新产品形态,如元道先生所言,大概率在以下两种中形成一种。

前者就如现在的移动互联网,安卓/IOS两大寡头瓜分市场,基于某两条高性能的特定主链开发对应的应用,而使用上也需要两种经济形态并行,这与去中心化的理念相悖,也影响开发效率;后者类似传统信息互联网,有一个类似IP协议的跨链通讯层,对下要能够兼容多个基础链,对上要能够支持各种通证应用,但是它本身需要非常规约,最好规约到一个协议上。

而无论在何种形态下,通证都连接基础链和应用,是打造大规模强协作平台不可或缺的经济激励方式。区块链用技术手段解决共识的合法性和一致性问题,Token解决数据的真实性问题,看起来天衣无缝,但依旧存在着问题。

3.3 通证无法解决的问题
通过发行通证作为经济激励工具,根据贡献分发Token激励;系统中每个角色都持有Token,持有越多的人越有动力去维护系统正常,作恶会让系统不受信任,影响力下降,Token丧失流动性,进而失去价值,从而惩罚作恶的人。这一段在比特币上验证过的完美的逻辑,却在最近BTG遭遇到的51%双花攻击中被证明,模型终究只是模型,人性总会战胜机器。

攻击者通过下图所示的过程,在本次攻击中获得价值达1.1亿人民币的BTG。

市场反应需要一定时间,在时间差内攻击者已经利用通证的高流动性和跨边界的特性将Token兑换为了其他数字货币甚至法币。在设计Token经济体系时,不能孤立地局限在自有产品内,共识机制需跳出原有狭义领域,从项目共识升级为生态共识。当生态封闭时,惩罚机制可以有效防止作恶,但失去流动性的的Token,其奖励效果大打折扣;而当生态丰富时,惩罚机制惩罚的却很可能是循规蹈矩的用户。

例如BTC总量2100万枚,如果有大量Dapp部署在比特币系统网络上,每个Dapp的Token都与BTC挂钩,用BTC做ICO,相当于金本位时代不断印钞,黄金的储藏量和产量却固定。最终结果是货币体系和黄金脱钩,黄金成为避险资产,支撑货币的变为信用,背后是强权和税收。

4. Token 系统设计
Token经济系统包括建立数字身份,资产数字化并上链,Token权益设计,Token的分配、流通机制和价值锚定等步骤。虽然“去中心化”概念非常热门,但在Token系统中,并不能完全去中心化,在初次分配中,项目方一定要预留调控手段,能够对二级市场施加影响,不光是对币价的调控,也包括对Token流向、生态内不同角色权益和流通边界的调控。好比说财政政策和行政手段是中心化的强硬控制手段,那项目方要做的,就是在既定的规则范围内,利用初次分配时预留的Token实施货币政策,但无法随意增发,相对于传统经济中的中心,难度要高上很多。

4.1 构建唯一的可信数字身份
Token承载着价值,Token的流通即是价值的转移,在现有的信息互联网上实现价值转移,需要基于可信的第三方中心做信用背书。中心之间数据隔离,用户在每个中心上都有独立的身份体系,将用户的属性和行为都割裂开来,无法形成唯一且可信的数字身份。

区块链系统数据分布式存储、不可篡改和匿名性的特点,可以让公钥私钥对成为公链上唯一的数字身份,在公链上的生态中产生的数据都权属于此数字身份,数据的产生、存储和使用过程,都牢牢掌握在用户手上,对于用户和系统来说,此数字身份双向可信。

4.2 资产数字化
在现实世界中,产权明确归属于法人或自然人这样的身份下,那么在数字世界中,拥有了数字身份后,也就要明确数字资产的产权。数字资产既可以是线上产生的数据、挖矿挖出来的Token,也可以是数字化后的现实资产。其中现实资产既用非标通证来进行Token化方便流通,也可以直接通过智能合约进行C2C的产权/使用权让渡。

如果在物联网时代,想将一台车数字化,只需车载系统内置数字锁,通过智能合约将解密权限授予某个私钥即可,房产也是如此,所有资产都会有内置系统,通过系统内的智能合约即可确权。

而目前线下资产的数字化,必然涉及传统中心机构的确权,而经过线下确权的资产,上链之后也就失去了匿名性。比如现在如果想将一间房数字化,也可以增加一把数字锁,不过却只能是一把数字密码的物理锁,但如果我有物理锁,随便锁上一间房,它就是属于我了吗?显然不是。因此加锁的行为,必须建立在资产已经确权的情况下,而现在的确权,依旧只能通过中心化机构的实名认证,可想而知,这样的资产上链,必然关联到线下的真实身份。

4.3 Token权益设计
Token所代表的权益,在之前通证的价值中已经进行阐述。物权、流通和投资三种属性,可以在一种Token中体现,也可以分开设计,前者好比ETH,后者可参考Steem的Steem、SteemPower和SteemDollar的三Token设计。

4.4 Token的流通和分配机制
Token的分配和流通基于权益设计的基础之上,如基于ERC-20协议的标准通证的流通性大于非标准通证,重投资属性的Token流通性小于重物权和流通属性的Token,因为如果人们倾向于相信某个token具有储藏价值,那么他们就会愿意持有这些token,而不会迅速兑换成其他东西。人们持有资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预期这个资产未来会升值。

KYLE SAMANI指出,流通速度是影响token长期和非投机价值的关键,大部分的token无法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来说服持有者持有token超过数秒钟。除去投机因素,具有高流通速度的资产很难维持长期价格的升值。而现在的币圈,多数都是三权合一的设计,如何解决流通性和投资价值的矛盾,需要设计者在鼓励持有(POS)和鼓励使用(gas燃烧)的机制之间做好权衡。

Token的分配,首先需要确定Token的产出模式,相较于中心化机构的印钞模式,通过智能合约限定Token的产出方式并公开源码,更能体现初次分配中的公平原则。尽管创始团队会在首次发行时预留一部分,但也是依据团队所投入的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来进行分配,并且创始团队作为治理方,也需要掌握一定量的通证,来弥补初始设计中的奖励偏差(分红),同时也要设计好回收机制,弥补分配偏差(Gas燃烧、币安销毁等)。

在根据挖矿等机制产出之后,Token在市场上流通并依据效率原则自发形成再分配。这其中包括了交易所二级市场和场外C2C,二级市场的流通主要基于投资升值,场外市场则更多注重与物权的流转(非标通证)和Token的使用(节点竞选、Gas购买)。

最后为了防止极端情况或由于分配机制设计不完善而导致的分配不均衡,项目方需要通过手中预留的Token进行调控,而绝不是为了操纵币价收割韭菜而拉盘砸盘。

4.5 价值锚定
价值锚定分刚性锚定和柔性锚定。刚性锚定就如SteemDollar(SBD),明确与美元的锚定关系为1SBD≈1USD,但除非如USDT那样宣称的有1:1的美元支撑,否则依旧存在波动性和溢价性。

柔性锚定就如般若链,核心在于系统资源和服务的调用,既可以使用法币,也可以使用Token,两者之间若出现价值差,则会出现套利者搬砖,通过市场调节实现法币和Token之间的汇率锚定。

无论采取何种锚定方式,都需要有真实的价值支撑,无论是产品或是服务,都需得到市场的认可,否则币价就好比空中楼阁,一旦泡沫破灭,便打回原形。

5. 结语
区块链系统作为大规模强协作平台,如何避免协作者们出现《乌合之众》中所述的群体智商低于个人的情况?《群众的智慧》里给出的解释是:群众智慧依赖于四个前提,多样性、独立性、分散性和聚合能力,只有群体成员的观点多种多样且独立提出时,聚合的人群才会体现出群众智慧。

群众智慧与乌合之众的区别就在于对信息的流通、处理和控制能力。如果能有效控制信息,群体就很难表现出智慧。如今的大众媒体和互联网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流通和反馈速度,使人们对事实的判断趋于一致,而区块链作为价值互联网,在价值流通的过程中,人们会更多进行思考,毕竟关乎到切身利益,面对谣言你也许不会仔细思考,但面对假币你一定会认真分辨。

但技术只能解决信息合法性和一致性问题,无法保证信息真实性,只有靠经济力量,也就是通证经济和智能合约,让人们愿意基于这个通证从过去的博弈关系变成协作关系,才能从技术和制度两方面共同实现变革。

本文由 @好青年Hans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 CC0 协议

相关搜索
区块链到底是什么
区块链数字货币
区块链app
adc区块链
区块链应用
区块链技术